近日,湘潭縣人民醫(yī)院卒中中心團隊,成功為兩名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腦血管介入手術治療。該類手術的成功實施是湘潭縣人民醫(yī)院在治療腦血管疾病方面綜合實力的展現(xiàn),標志著醫(yī)院在腦血管病診治水平達到新的高度。
61歲的賓先生,因突發(fā)頭痛、嘔吐1天,于6月24日入住湘潭縣人民醫(yī)院神經內科二病區(qū)。入院后經完善腦血管造影示右側頭臂干與左側頸總動脈共干,前交通動脈球形真性動脈瘤。伴有動脈硬化,左側椎動脈起始部及雙側頸內動脈虹吸段斑塊形成,管腔變窄,以左側椎動脈起始部為甚,狹窄率大于75%。診斷為:前交通動脈瘤破裂伴蛛網膜下腔出血。顱內動脈瘤就像顱內的一顆不定時炸彈,如果不及時處理,動脈瘤一旦再次破裂,血液就會像決堤的洪水迅速沖出破裂的血管,造成嚴重的顱內出血,其致死率、致殘率非常高,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。
醫(yī)院迅速組織醫(yī)務科、護理部、介入血管科、重癥醫(yī)學科,神經外科等多部門進行術前討論,對患者的情況進行仔細研判,并制訂詳細的手術方案和應急預案。團隊一致認為,此患者發(fā)病急,病情重,風險大,需要盡早處理顱內動脈瘤。征得患者家屬同意后,決定進行腦血管造影術+支架輔助下動脈瘤彈簧圈填塞術。
6月27日,征得患者家屬同意后,在神經內科、介入血管科、 ICU、麻醉科等科室通力合作下,手術團隊在全麻DSA引導下順利為患者實施了前交通動脈瘤支架輔助+彈簧圈填塞介入治療術。
術后患者恢復良好,并于7月6日順利出院。
前交通動脈瘤支架輔助+彈簧圈填塞介入治療前后
56歲的劉女士因突發(fā)眩暈2天入住湘潭縣人民醫(yī)院神經內科二病區(qū),經頭顱MRA及腦血管造影顯示雙側椎動脈V4段輕-中度狹窄,基底動脈近端重度狹窄。
“該患者的基底動脈狹窄程度非常高,藥物根本無法開通血管,而且狹窄的血管會影響小腦和腦干的供血,一旦血流中斷,就會導致腦干及小腦的梗死,從而引起患者嚴重的意識障礙和肢體功能障礙,甚至死亡,必須開通血管,保證腦血流供應,”卒中中心團隊經討論一致決定。
7月1日,經與家屬積極溝通后和充分的術前準備后,手術團隊成功為患者實施了腦血管造影術+基底動脈成形術。
術后患者血流較前明顯改善,肢體肌力較前好轉,住院 6天后順利出院,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效果非常滿意。
腦血管造影術+基底動脈成形術治療前后:
據神經內科二病區(qū)副主任醫(yī)師成希文介紹: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因85%左右是因為顱內先天性動脈瘤。患者平時可無任何表現(xiàn),如果不通過特殊??频臋z查往往不易被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動脈瘤過大壓迫到周圍組織、神經,或因各種因素導致動脈瘤破裂,就會導致患者劇烈頭痛、嘔吐、眼瞼下垂、意識障礙甚至昏迷。目前顱內動脈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有開顱手術治療、血管內介入治療及復合手術三種方式。
隨著血管內介入治療技術的發(fā)展和成熟,不但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,減少了外科手術帶來的創(chuàng)傷和嚴重并發(fā)癥,而且讓患者近乎無痛的方式輕松排除了藏在顱內的“不定時炸彈”,迅速回歸家庭和社會。而對于腦血管狹窄的患者,一般會通過核磁共振、DSA下腦血管造影術等檢查,了解狹窄的程度,并根據狹窄的部位和程度以及患者的情況,給予相應的處理。兩位患者有明確的手術指針,而且遠期的獲益遠遠大于風險。
近年來,湘潭縣人民醫(yī)院卒中中心按照國家衛(wèi)健委建設標準,以多學科協(xié)作模式打造了一支由急診科、神經內科、神經外科、介入血管科、NICU、ICU、康復醫(yī)學科、放射科、超聲科、檢驗科、心腦功能科等多學科、專業(yè)協(xié)作的“腦卒中急救團隊”,不斷推進三級醫(yī)院卒中中心建設,進一步規(guī)范和提高卒中診療水平,保證醫(yī)療質量與患者安全,以更加精湛的技術為人民群眾提供規(guī)范化、高質量和高效率的醫(yī)療服務,為腦卒中患者帶來了生命的福音!
湘潭縣人民醫(yī)院卒中中心擁有急診科、神經內科、神經外科、介入血管科、NICU、ICU、康復醫(yī)學科、放射科、超聲科、檢驗科、心腦功能科等多學科專家,聯(lián)合處置,能快速處理急性腦卒中病人各種病情。醫(yī)院聘請原湘雅二醫(yī)院譚利明教授擔綱我院卒中中心學科帶頭人,醫(yī)療技術力量雄厚。能開展腦卒中靜脈溶栓、腦血管介入等診療技術。
卒中中心建立健全了涵蓋全縣鄉(xiāng)鎮(zhèn)醫(yī)療機構的卒中中心救治網絡,實現(xiàn)了縣域內院前急救與院內救治的無縫對接,為急性卒中患者開通綠色通道,確保就診的第一時間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。進一步改善臨床預后,縮短患者住院時間,降低致死率、致殘率,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質量。
資料提供:劉鳳輝
文案/編輯:吳杏、朱藝
一審:胡勇
二審:文玉妮
三審:陳天柱